今晚我們一起擦月亮     作者/徐美超 

                                                                          

若是你還有眼淚,就請接受我的邀請。哦,王彤彤                              

你哭泣的樣子,正適合這首詩的韻腳,和半島的孤獨,                          

玻璃質的腔調拖著長長的髮絲,一端紮進我新生的                              

傷口,一端系在約瑟芬的無名指上。拒絕任何一個                              

模糊的詞語,如同拒絕紅色的裙裾,和隱喻。我發誓,                          

我發誓我見過你,在我們都還活著的時候,我認真的                            

tien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梨俱:身體或宏大敘事                                             

       ——致敬華萊士·斯蒂文斯                                 作者/徐美超                                   

                                                                           

一個世界起源于至高的虛構,                                                

無花果的智性,以及一種反動。                                              

我不能被你說服,生活無法                                                  

構思詞語。哦,名詞,名詞                                                   

比比喻更重要,它塑造了自己。                                              

tien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新生活              作者/賈子昂

當別人的任性和無知左右了你的世界和情緒,也許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開這個圈子。

像每一個外來人口一樣,當我的人和口被迫去習慣一種相當異樣的陌生時,起初總會有不可逾越的相斥反應。可這畢竟是個好地方,於是除此之外,尋找歸屬感的努力也漸或發生效用。這似乎是一年前我的文章和交談中最常出現的幾個命題之一,但最近對這些問題的敏感已經降到了可有可無的邊緣。我還以為這就叫做適應或融合。

一切這種不知廉恥的類融合感都是由一段愛情帶來的這點我不得不承認。一座城市,不論再怎麼深沉或新鮮或怪異,文化和文明總是被真正屬於它的人承載著;當我被這座城和一個人雙向並不分晝夜地影響了近一年之後,我似乎感受到自己在這裡的遊刃有餘。可是最近一連串的反思讓我不得不把這種心理狀態稱作類融合感,更不得不認為生髮出這樣的感情簡直自戀到了不知廉恥的地步。

在我心裡,一直有三種最無法拋棄的情結:對束縛歇斯底里的抗拒,對人與人真誠相待的無限嚮往,和最重要最愛惜的一點:對超越一切主觀無力變更的外在條件而平等相待的追求。若這三點沒有被融合甚至消磨掉,那麼我怎麼能算融入了另外的文化——更可況在這種文化中,這三點恰恰是作為我個人來說最不能自足的境遇。

我一直很奇怪一件事情,就是這到底是個開放的城市還是封建殘餘更強。不要跟我講諸如開埠最早之類的說辭,形式、政策、文明進程和文化沿革並不是歷史書上記載的那麼簡單。一種文化開放的重要特質之一就是眼光和胸懷的開闊。可是對這座城市來說,自我知識的充盈程度遠遠超越對外界的認知,早已是不爭的事實。這本身也無可厚非(其實對一個可以手握一紙GDP排名的經濟體來說,在勝王敗寇的經濟信仰型國家裡,不存在可以厚非的東西),但是當某一群人以此為豪,並把這種自我關注超越一切的病態自戀當做彰顯地區文化差異,甚而在戶籍意義上、進而階級層次意義上驗明正身的依據和法寶,就未免有些可憐。

前幾天有幸在上海多個社區進行了一次入戶調查,驚喜地發現其實絕大多數人的頭腦非常清醒。比如一個這樣的問題:你認為當下富人群體的崛起最主要原因是自我努力還是各方面原因的合力所致(如:政策、家庭背景、機遇等),粗略估計,90%以上的人對第二個答案比較青睞。事實上,一個地區的崛起何嘗不是如此。對於上海現象的分析,已經有太多人花費了太多心思和筆墨,這裡泛泛而談只會適得其反。但是需要承認的一點是:這座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對於這個現象及其引發的問題的反思其實已經相當深刻,所作出的改變也已經讓局外人倍感欣慰。如今重提再敘,不能不說是具有個別的指向。

tien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種女收             作者/賈子昂

上帝說:要有光,便有了光。黑夜降,白晝生,謂一日。

我發現許多人都在惦記著時間問題。不知其中有多少明白:在惦記的時候,肉體和惦記一同呈現著消逝。時間是最講誠信的商人,男女平等,童叟無欺。

這忽然讓我想起過去,必定還是一個小破孩的時候吧,乘車路過某村莊,看到革命一樣火紅的牆上寫著姑娘一樣純白的標語:生男生女都一樣。當時怎麼也不理解這麼一句廢話怎麼還有人費勁吧赤地寫得如此工整熨帖正氣凜然,讓人光看字就能立刻想起毛主席。不過,我深知即使只是一個小破孩,我還是不能放棄對思考的熱愛和理性的追求,於是我像小學課本裡所有偉人必將做的那樣,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後來這段思索大概是不了了之了,因為今天我實在想不起對於這個問題我曾作出過任何富有童趣的解答;況且,思考的中斷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久之後我發現,農村的牆壁可真是博大精深啊圍繞一個字竟能造出如此層出不窮的句子,讓當時身為小學二年級語文課代表的小生自愧不如——慚愧的人是不好意思問這問那想東想西的,自然更不敢將偉人式的深深的思索繼續下去。

幸虧沒有繼續,否則即使我當上班長或德高望重的數學課代表也還是想不明白的。這不能怪我,只能怪種地太費勁,女孩要嫁人。

 

 

 

tien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宗最之——最放肆的電影         文/賈子昂

                                                     

 

一·最後現代主義的放肆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我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這段經典的畫外音,出現在那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面試中,常被考官昵稱做“陽爛”的影片開頭。無論是這段無可挑剔的開頭,還是“陽燦”的稱呼,都證明了這部影片的成功。

燥熱的夏天(隱喻文革),當光明遭遇黑暗,後現代躁動便責無旁貸地把占住青年的心。故事延續了中國現代文藝作品一個無法抗拒的主題——文革下軍隊大院裡的故事。

大院,在文革的背景下儼然已經成了一個具有特定表徵的語義符號。這裡的青年一代也並非一般的市井頑主,而是紅色特權的享有者,大多披戴著一身的英雄主義氣質和革命自豪感,卻也因父輩在革命英雄道路上的命運無定而多少兼具“垮掉的一代”氣質。不過所有這些表徵和意義,在文革題材作品充斥的今天,都早已被觀眾讀者爛熟于心。但是,稀鬆平常的主題被鍛造成為經典的例子卻也屢見不鮮。而這裡面須有一個必要條件:強烈而富有價值的個人化。

導演姜文在這部影片當中的強烈個人化是通過較為溫和的方式達到的,以至於觀者幾乎是在無感的狀態下,就“縱容”他把不合邏輯虛虛實實變成了驚世駭俗的合理趣味。而強烈與溫和之間獨有的張力,則是讓個人化富有價值的重要籌碼。具體說,還是開篇,“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那時候”,短短三個字,就在觀者的潛意識當中埋下兩條觀影線索:一,全片取懷舊基調;二,以男主角(或作者)的個人回憶為唯一敘述主體。這等於溫柔地告訴人們,影片的全部基礎在於心理真實,所有敘述都已被男主角(或作者)的記憶系統加以過濾。這樣,發生在“文革”中的所有“大事”,只要沒有對青年時期的作者構成直接影響,就不會在其記憶中被表現出來;相反,打架、追女孩、迷戀鑰匙、哥們兒義氣,就是他全部的世界。這樣一來,姜文在個性化敘述的過程中,即使再離奇、再不分主次、再脫離歷史,都是有理由的。這種巨大的創作空間一經留下,個體生命的活力在極具性格的導演手中就不再是難題。比如——

tien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秋歲                文/陳欣瑤

他們說,八姨嫂終於出嫁了。

有那麼一會兒,我感到甜蜜而幸災樂禍,但是他們吞吞吐吐、神色悽惶,我便轟然之間恍然大悟。

興浦那裏,未出閣的女人死了,不論老幼,都統稱為“出嫁”。出嫁和出喪的路上都有嗩呐混雜在鑼鈸鞭炮的叮咣巨響裏,熱烈透亮,輝煌悽愴。小仙出嫁的時候,我就站在八姨嫂身邊,聽著興浦最曲折宛轉的嗩呐,發現騾車裏的小仙沒完沒了地哭,有一搭沒一搭的嘬鼻涕聲則與嗩呐的婚慶曲調彼此輝映,相得益彰。我知道騾車裏頭就是哭得一抖一抖的小仙,我還知道她正為滴落在裙子上的鼻涕惶恐迷惑,我還知道她哭了以後鼻尖泛紅,更加貌美如花。

那個時候我覺得仿佛生離死別,淒憤得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便盯著八姨嫂雪白的頭髮在後腦上挽成的一個的疙瘩,饅頭大小,粗糙多結。

他們在狹窄的土巷裏踩出紛紛揚揚的黃土,仿佛騰雲駕霧,視死如歸,一去不返。

然而八姨嫂已經在睡覺的時候莫名其妙地走了,白髮光潔,面色紅潤。

1

哭的時候流出來的都是清鼻涕,如果滴在衣服上,會變成亮晶晶的一層膜。

tien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角地[*]                         文/叢治辰

 

那時夏天也不像現在這樣喧囂。小郵局旁邊的報刊亭空空蕩蕩,隔街兩座破敗的宿舍樓,藏青色,笨拙的影子小心翼翼探出馬路牙子。街上路人三五個,在濃密的樹蔭下默默行走。微風吹過,樹葉簌簌作響,枝葉間灑下的明媚陽光晃了眼睛,在他們的面龐上輕輕跳躍。

沿街走到盡頭,正對長長一排宣傳牆,玻璃櫥窗裡端正地擺放印刷精美的海報展板。學術十傑,優秀學生幹部表彰,北大年度建設成就,等等,正襟危坐,衣冠楚楚。而三角地落寞地站在一旁。那是夏日的午後,太陽尚未向西過多偏移時的落寞,能想像得出嗎?蟬聲嘶叫如泣,拉長午後緩慢的時光,就像童年時蹲在路中間看螞蟻的你突然轉過頭來,黃土飛揚的馬路一直向遠處延伸。陽光濃烈有如一管炙烤爆裂的桔黃色油畫染料,塗抹在16樓掛滿窗子的北牆,以及三角地幾面鐵銹斑駁的佈告欄上。小廣告層層疊加如補丁,培訓機構花色繁多任君挑選,校內學生床位三百一月,可以日租。發脆的紙角微微顫動,仿佛一觸即碎,讓你想起家鄉貼滿性病廣告的電線杆。

那時你只有十八歲,左腳支地停在單車上,略微有些喘息。沿清華西路騎車過來,右首是乾枯的萬泉河,左首是北圍牆,園裡肥美的枝葉紛紛探出腦袋。拐進頤和園路,你從未想過電視上那扇輝煌如王府的西校門前居然是這樣的逼仄小街。從校友橋沖下,輕快如鳥的兩翼。西側門旁小荷塘後面的秀美小山被圍起來,正在施工,一年之後連你也不能記起那座醜陋校史館的前世前生。狹長如火車的佟府飯店還在,門外擺一排白色塑膠桌,撐開陽傘。穿黑色紗質吊帶裙的姑娘坐在傘下,嫺靜而放蕩;她的男友坐在一旁,將腦袋放在她白得晃眼的大腿上;你驚鴻一瞥,嘿嘿傻笑著飛快經過。二體的網球場破破爛爛,零星幾個人在來回奔跑,頂著大太陽,你看不懂他們跑些什麼,鼓蕩的熱風吹起你的襯衫,一飄一飄的。

北大的路糾結盤錯,令你一度擔心走丟,其實不管怎樣七拐八拐,最後都會通向三角地。就像把散落的線頭收拾起來,打一個結。道路如蛛網般四面延伸,不用多遠就再次分叉,三角地因此成為一個中心,仿佛煢煢獨立,卻又如繭自縛,令你感到莫名惆悵。你下車買了瓶水,坐在16樓後面的長椅喝完。那些將大字報貼滿牆,爬上16樓平臺大聲演講的人們大概也放假回家,或已畢業離去,只留下這座寂寥的校園。你平靜地這樣想。下午三四點,從東門出去,門外是大片胡同平房,你在胡同深處找到一家書店。隔著胡同,對開的兩間屋,光線昏暗,紙香彌散。你突然想起小時在電視裡看到的北京老城,站在胡同中間仰起腦袋,天空沒那麼藍,髒髒的,既沒聽到鴿哨,也沒看到鴿群。而不時從胡同穿過的北京大媽,讓你恍惚如在故鄉。

回憶有如明代梳粧檯上那面鏡子,美人輕輕放下去,再拾起時,容顏已老。多好的芳華絕代,也不抵黃粱一夢的物是人非。十九歲你再來此地,東門外的胡同平房已拆得斷井殘垣,憑弔良久之後數月,你才知那家隔著胡同對開的小書店就是大名鼎鼎的萬聖書園,如今遷到成府路上,在藍旗營社區門外裝修得典雅潔淨。可惜你始終再未愛上它的偽小資情調。九月,夏天即將過去,北京的蟬聲依舊很躁,而三角地張燈結綵,喧囂如市。後來你想,你並非討厭人群,只是不能忍受粘濕汗味中不知所措的氣息。他們同你一樣,不過是大一新生,眼神清潔如幼小的鹿,迷茫亦如幼小的鹿。

開學後第二周,學生社團劃地為界擺攤設點,如鄉間小販奮力叫賣。你貼著很多發熱的身體穿過,二十米的路足走了十分鐘,擠出來時兩手攥滿海報,耳朵幾近聾掉。喧囂如同回聲,將始終在此響起,即使你經過時空蕩無人,也隱約敲擊耳鼓。你才開始懷念某個寧靜的下午,悠長隱秘的時光。就像多年以後,你也常想起深秋傍晚時站在佈告欄前那個女孩。碎發短及耳廓,眼睛明亮,穿白色大衣,圍紅色圍巾,在昏暗路燈下,皎潔如一泓月光。隔著80年代幾座舊樓,太平洋電腦城陽具般矗在東南,霓虹猩紅,高高閃爍。而在那一刻,你感到三角地倏然垂落,成為紅色天空下唯一逃離魅幻燈光的地方。

tien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月的使徒                       作者/徐鉞

 

 

I

 

 

我還在等。

雖然夢裡的羅馬冰冷。

tien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